January 20, 2006

德蕾莎的濟貧長袍掩蓋了天主教義的缺陷

mother teresa and Diana.jpg  

德蕾莎的濟貧長袍掩蓋了天主教義的缺陷 
-
文/陳德瑜

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-
矮小的身軀,枯乾的面容,下巴癟成一直線,走起路來緩慢、 

搖晃,這就是日前辭世被譽為「貧民區聖人」的諾貝爾獎得主 
德蕾莎修女。 
她的逝世消息一傳出,馬上在世界各地引起一片「世界領袖」 

的哀悼之聲。失去了她,這個世界失去了一點「愛、憐憫、光 
明」,大家都異口同聲的說。半世紀來她始終以一襲白袍和長 
長、白色的修女帽在印度進行援助貧民的工作。因為她,所以 
修女的形象在本世紀又重新放出光亮,由於她的濟貧行動成果 
斐然,也掩遮了不少天主教義飽受批評,不合時宜之處。 

修會生活行善數百年 
-
-

她的去世再度喚起人們對修女形象的好奇和仰慕,幾千年來這 

種奉獻形式主導了西方文化的形成過程。穿著長袍的修士,帶 
著傳教理想和神諭坐著船遠渡重洋,成為東方人對西方的第一 
個印象。 
初期教會中已有男女在度獨身奉獻的生活。尤其是貞女們,她 

們將自己以非常的方式奉獻給基督和教會,終身不嫁。第四世 
紀初,教會太平,東方埃及等地隨即出現一股「退居曠野」的 
隱修熱潮。有經驗的靈修導師逐漸將這些獨居苦修的隱士集合 
起來並編寫「團體生活規章」,使隱修生活有了「修會團體」 
的模式和基礎。 
德蕾莎修女所屬的「仁愛修女會」來自於十六世紀時教會的一 

場危機,當時天主教的內外都急需要革新,這時候出現了「使 
徒工作修會」:包括了吳蘇樂修女會、耶穌會、靈醫會等等, 
分別以衛護信仰、培育聖職人士、教育男女青年、照顧病患為 
工作目標,並大肆向外傳教。此後繼而興起許多工作、目標相 
似的教會,而「仁愛修女會」就是其中的一支。 
對於德蕾莎修女以貧窮為服侍上帝的方式的做法,許多人會以 

為是德蕾莎修女的清廉作風所致。事實上,修會生活的基本特 
徵就是:貞潔、神貧和服從。在這裡,「修會的貧窮」和一般 
的貧窮是不同的,捨棄一切才能達到內心的空,才能達到天主 
。而貞潔的獨身,最後動機是來自對跟隨基督的渴望。修士服 
裝會因所屬教會的不同而有所差別,但根本上是來自這三願的 
基本體現,遮住凡俗象徵。又因為天主教的發展歷史跨千年之 
久,神職人員服飾象徵因而流傳百年。所以可以從現代修士服 
裝中體會到中世紀歐洲服裝的影子。 

傳統倫理面臨現代爭議 
-
-
儘管如此,也有完全不受外在拘束的修會,例如耶穌會,在十 

六世紀時就放棄了古老教會的外在面貌,既沒有固定的會服和 
會院,也沒有團體的公誦日課。此外,一九四七年成立的在俗 
團體,以「在俗世中的工作來聖化世界」,也不必受外在的束 
縛。 
不過,穿著神聖服裝的修士們帶著三願行善於世數百年,在二 

十世紀末卻遭逢巨大挑戰,特別在德蕾莎修女逝世的今天,許 
多爭議又浮現出來。她生前在人口過剩的印度反墮胎,祇收養 
信天主教的孤兒,公然反對同性戀等等,都讓人非議。她的去 
世與其說是一個聖人的凋亡,卻更可以看作是傳統天主教倫理 
的代表,就算是抵擋了全世界蠢蠢欲動的自由思潮,也不敵歲 
月催人老。 
諷刺的是,也在不久前台灣各大報的娛樂版才大肆報導了恆述 

法師為了新節目出國大肆採購新衣的消息。相對於終身穿著素 
衣的德蕾莎修女,台灣的恆述法師雖然是出家人,卻更展現了 
「在俗團體」的趣味,「就如酵母和入麵糰中」。出家人花花 
綠綠或許引人非議,但顯然「反墮胎、反同性戀」等等宗教的 
道德立場對俗世影響更深。一般俗世民眾,也許更願意看看台 
灣的出家人拿著什麼樣的救世觀救贖台灣人。  
-
文章引用網址
http://www.new7.com.tw/weekly/old/549/article088.html
-
照片引用網址
http://www.coolstamps.com/di98apr28.html

 

回覆

 

 

  • 1樓

    其實我一直覺得德蕾莎之所以偉大
    和修女兩個字沒什麼關係

    假如只是為了修女的身份而不得已行使教團的教義
    那這樣的行善就有了偽善的色彩

    自由意志所做出的行動才是真實的善

    所以藉此批判台灣宗教團體 我想還是算了吧
    反正我本來就不相信宗教團體這種藏匿罪惡的溫床
    即使心存善良的人是多數 資本主義和人性還是會讓宗教成為一把兩面刃

  • mares 於 June 6, 2006 11:28 PM 回應 | 檢舉

 

  • 2樓

    不論是真實的善或是虛假的偽善
    這世界有太多人需要幫助
    只要有實質的改善
    都應該要給予肯定
    就算是自由意志所行出的善
    也不見得高尚多少
    一開始是自由意志
    後來也不見得吧

    動機的事就交給上帝處理吧

  • linlinnu 於 June 12, 2006 02:26 PM 回應 | email Homepage

 

  • 3樓

    有正面效果的事當然值得肯定
    不過我一直認為動機和出發點相當重要
    因為這關係到一個人的執行力能夠持續多久
    心存歹念或不情願 或是為利益而為
    到後來行為幾乎都會變調 功不抵過
    即使開端極富有理想 都不保證往後的誠直性 何況是動機不純正的人
    宗教詐財 開始的時候或許也是個滿腔熱血的年輕牧師呢

    所為高尚與否 那又是是另一回事了

    啊 扯遠了 =P

  • mares 於 July 7, 2006 10:18 AM 回應 | 檢舉

 

    • 4樓

      動機出發點跟能持續下去的時間應該沒啥關西吧
      什麼樣的動機跟出發點才可以讓一個人一直維持做一件傻事下去?

      但是就算只是虎頭蛇尾
      至少也曾經做過
      總比那些光說不練只會動嘴巴批評的人高尚多了吧

      非宗教團體的NGO又比宗教組織高尚多少了?


    • linlinnu 於 July 14, 2006 08:54 PM 回應 | email Homepage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linn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